梁山庄园主 - 第四十三章 人粮两得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董老太公的那封信,也就短短的几页纸,却看得古浩天感慨不已。为不使其生疑,他记下几个关键之处,便叫时迁送回原处。

    那书信是董太公的长子从沂州寄来,他是沂州司户参军身边的一个书吏,虽不是什么显赫的官职,但凭借家里的钱财和自身的钻营,成了那参军的心腹。

    信中所说大意是,本次沂州春荒严重,朝廷下拨二十余万石救济粮,其中分给沂水县的有六万石,他通过参军的关系要求沂水县把北部董店一带约二万石的救济粮,交由其父发放,要求其父利用乡书手(即后世乡长)的身份,和北部山区乡民信息不通的有利条件,侵吞这批救济粮。

    青黄不接,民不聊生,好容易盼来朝廷救济粮,却成了各级官吏的唐僧肉,也难怪民众会造反,古浩天心里叹道。

    乘着月色,古浩天和时迁走在回去沂水县的官道上。然而那封信的内容始终萦绕在他的脑子里,“二月二十四日,粮船到沂水县码头,二十七日到董店,请父亲妥当处置,免出意外。”二月二十四日也就是七日后,古浩天盘算着,绝不能让救济粮落入董家父子手里。

    次日巳时,两人方回到朱贵堂侄的店里,而李逵和卞祥两批人马均已到了。一路上古浩天想了好多方案,都觉得不完善。报官,想想还是算了,如果州、县两级没有利益关联,董家凭一个当书吏的儿子,又怎能贪得了两万石粮食。分发给民众也不现实,董家势必不肯主动放粮,民众没有组织也不可能过来抢粮,那怕他几人劫下当场分发,恐怕发不了多少,就要面临官兵的围剿了。剩下的就是劫粮了,二万石粮食那就是一支船队,就算他有时间组织起人手劫了下来,但从沂水入运河再回梁山,途中州县关卡重重又如何过得去。

    午饭过后,古浩天招集朱贵、时迁、卞祥等商议。

    “董家竟恁恶毒,有甚麻烦,只待俺杀将进去,砍了他一家老小的鸟首,看那厮又如何吞得下那救命粮。”李逵在一边听了登时就大怒。

    “李逵兄弟,杀了董家也容易,只是那粮食又怎生到手。”时迁虽没什么谋略,但这一点比李逵看得清楚。

    “小官人,要不咱们便使郑家集的旧计。如今有时迁兄弟在此,岂不更方便。”朱贵经历过郑家集的事情,自然就想到了那次行动。

    古浩天斟酌再三,最终觉得若要取得那粮食,也只能通过明面上渠道,买下那粮食,最后看看能不能搂草打兔子顺手捞回本钱,反正总比留在那些蛀虫手里强。至于灾民救济,他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。

    既有定策,他便叫卞祥带李逵一行先赶回梁山,让闻先生调派人手过来做事。可李逵死活不走一定要留下来,古浩天无奈,想想李逵必定已经被官府通缉,不与他们同行未必坏事,也就同意了。

    且说最近几日,董店一带流言满天,都说朝廷有救济粮马上就到,甚至某月某日到什么地点,有多少粮食,都传得有鼻子有眼,那掌着分发大权的董府前天天都围着人,连邻村的一些保长都跑到董府里去当面问询了。

    最显著的变化是董店的人口多了很多,各方的饥民闻讯纷纷赶了过来,堵满了大街小巷。

    董老太公在府里火冒三丈,把那管家骂的半死,因为那封信也就他俩人知情。管家委屈的要死,把祖宗十八代都拿出来作保,证明自己的无辜。两人最后认定是沂州那边出了问题,但事已如此,只能尽力善后。

    “太公,不能把粮食运回董店,不然无法善了。俺们在沂水县城北十余里处不是有个庄园吗,就卸在那,然后找个买家速速出手。”

    “一时半刻,又到那里找恁大的买家。”

    “俺即刻起程到沂水县去打探,或许可找着下家。”

    “唉,也只得这般了,你且快去快回。”董太公无奈,只得走一步算一步。

    沂水河自县城西边流过,故城西一带就成了商业区,特别是粮食之类依赖水运的品种,更是会聚在这里。这董府管家也是运气不错,只走过三家米行,便遇着一个南方来的大粮商,只不过这个商人是听到这边缺粮,过来卖粮的并非买粮。那管家见那商人年纪轻轻,衣着华丽、相貌不凡,且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下家,就含糊的说手头有一笔大买卖,约了那商人到茶馆细谈。

    可那商人听管家说是卖粮的,当时就不愿意谈了,只说我南边远道运粮而来,只为在这边卖个好价钱,现在自己粮食尚没卖完,那会去买进粮食。

    倒是边上的一个瘦小的账房模样的男子,劝了一句,说若是价钱便宜,倒是可以考虑,那怕就地倒腾一番也可赚点薄利。

    那商人听说,犹豫一下也就应了。

    那管家一时找不到买家,卖给当地人又怕泄漏机密,可自己又不敢做主,只得再三请求,好不容易把这商人带回到董店,请老太公亲自作主。

    当老太公报出两万石的数量时,那商人又打退堂鼓,说一时没办法筹集巨资,且船只也难以凑齐。最后在老太公和管家好说歹说之下,谈妥七百五十文一石的价钱,七日后在沂水县城北接货。

    当晚,董太公宴请这位小贵人,主宾欢饮,几杯之后那年轻商人似有些醉意。

    “太公,在下有一言不吐不快,若有不妥还望见谅。”

    “且讲无妨。”

    “时下春荒,沂州缺粮,太公为何将恁多粮食,低价售于俺一个外人,这粮食来路似有——似有不妥——”

    “俺家主人酒喝多了,太公且莫在意。”那年青商人话还没完,边上的账房拼命的扯其衣袖,拿话遮掩。

    “休得打扰,俺只是瞧着太公为人诚恳,才说得话,不然不出时日,太公惹出祸端,如何安心。”

    “此话怎讲?”那董太公不动声色,不愧为老狐狸。

    “在下方才进这镇子里,便看见镇里挤满灾民,如若这粮食与灾民有关。”那年青人似是故意停了下来。

    “当如何?”董太公已经面有急色。

    “那些灾民到时见不到粮食,只怕会闹事,若是有有心人于中挑拨,就是发生民变也是可能的,那时董府安危……”

    “当如何是好。”董太公已经全无淡定,饥民作乱,时有传闻,若发生于董店,董家遭殃不说,侵吞救济粮之事必然曝光,至期的替罪羊不用想也知是谁。

    “在下倒有一个两全其美之策。”

    “请郎君教我。”董太公赶忙作礼讨教。

    “在下家里新近置下一个大庄园,急需一批人手,若是把这批灾民招募过去,不但太公省去后患,在下也不必费周折去找人。只是……”

    “郎君只管说来?”

    “此处与在下家中路途遥远,这数千灾民若没有船只,一时无法运走。”

    “船只只管放心,老夫自当尽力。”

    董太公听说这少年商人愿意把数千灾民带走,顿时喜出望外,些许船只自然不在话下。当下就吩咐管家,即刻带府里人手去招募灾民。那年轻商人便告辞离去,双方约定十日后沂水县城北再见。

    沂水河,古浩天和时迁坐在董家派来的船上,董店之行出乎意料的顺利,不仅收了粮食顺带把几千灾民也不费功夫的搞定,自是清爽无比。原来这年轻商人和账户便是古浩天和时迁,本想让朱贵出马,可他是当地人万一被人识破,便是不妥,梁山调人又来不及,剩下的也就自己和时迁两人,只得硬着头皮出马了,幸好董家急着脱手并没疑心。

    七日后阮家兄弟带领的船队,抵达了沂水县城外,随船还有孙安、卞祥各自带领的两队护卫队员。时迁与那管家接好头之后,便于那城北十里处的码头,用了三个通宵的时间把二万石粮食换过船来。古浩天让阮小二和阮小五兄弟和孙安带人押运粮食回去,又吩咐阮小二于那沂水和运河的交汇渡口组织船只接应灾民,把卞祥的一队和阮小七留下来。

    粮食启运完毕,古浩天带着卞祥、时迁、阮小七再次来到董店。在董家难得慷慨之下,这几天董店的千余灾民总算吃上些热食,但对董家宣扬的去南方庄园的事,却应者寥寥。董家无奈只得许了每人一两银子的迁涉补偿,才有人愿去并逐渐踊跃,最后达一千五百余人,于是董店灾民所剩无几。

    古浩天几人的到来,让董老太公松了一口气,他真是担心那年轻商人自顾去了,给他留下这个大包袱。也是这几日折腾的苦了,他立马让灾民装船,叫古浩天带走。又应要求以乡书手的名义写了一封文书,说明这些村民因春荒,生计难持,去往某某庄园务工渡荒。

    当日下午,古浩天一行随船起航,当夜又于沂水城外接了李逵等人,除了朱贵和时迁、阮小七留下处理后续事宜外,其他人一并押船回去。

    且说次日傍晚,沂州府以北二十里的沂水河里,一只船不幸倾翻,船上两人均落水身亡。后来有沂州府衙官差赶到,但现场并没看出什么异常,只是其中有一书吏脸色铁青,有认识的人说,那书吏姓董。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